
權威 鮮活
文化 創新
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柳鋼”),一艘緊跟鋼鐵工業發展潮流,向海行進的鋼鐵巨輪。經過60多年的積淀,柳鋼已發展成為我國華南、西南地區乃至泛北部灣經濟圈特大型的鋼鐵聯合企業
2022年1月底,在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焦化廠,隨著A2翻料場防水抑塵大棚工程總承包項目順利通過交付驗收,標志著柳鋼焦化廠露天料場正式進入“全封閉管理”模式。
該工程投用后,將極大程度解決過去存在的揚塵問題,防止雨季料場物料流失所造成的地表水污染,同時確保入爐燃料水分均衡,避免高爐爐況波動的影響,實現環保效益與生產效益雙豐收。
圖為2017年7月,焦化廠黨員突擊隊在清理煤場。(資料圖片,柳鋼焦化廠供圖)
在焦化廠從事護煤工作30多年的陶柏明師傅說,傳統的護煤工作將伴隨著他職業生涯的結束一同成為歷史。這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自進廠之后一直在焦化廠從事護煤工作,他回憶起那個時候的護煤,主要就是在下雨前盡量將堆放在露天的煤及時運送到相對安全的區域,避免污染環境以及國家財產的流失。
不僅如此,2021年7月31日下午,正值壯年的柳鋼6號高爐開始淘汰拆除,宣告其完成歷史使命并正式“退役”。柳鋼6號高爐設計年產能133萬噸,自2005年9月投產以來累計產鐵2000萬噸,被譽為柳鋼的大功臣,柳州經濟的燈塔。柳鋼6號高爐淘汰拆除,迎來的是柳鋼在廣西防城港新廠新高爐的點火,新老高爐產能的置換實現了柳鋼裝備水平的升級換代。
近年來,隨著柳鋼積極響應國家鋼鐵工業布局戰略性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像6號高爐、傳統的護煤工作這樣一些相對“傳統”的工藝、設備、崗位開始逐漸消失、轉型或者升級。一系列重要舉措的實施,讓這家擁有64年歷史沉淀的鋼鐵企業確保在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率先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路。
釋放多基地規模效益 推動核心要素提質升級
2021年5月,柳鋼中金鎳鐵冶煉項目實現高爐試運行,6月份實現達產5000噸/天。8月,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一期)煉鐵系統2號高爐熱負荷試車成功,96小時后高爐各項參數基本調整到位,創下柳鋼史上開爐快速達產新紀錄。
以柳州本部生產基地為中心,以防城港鋼鐵基地和玉林不銹鋼基地為兩翼,高效抓好三基地的生產組織協同,柳鋼“兩翼齊飛三地協同”高質量發展的格局已基本構建完成,鐵、鋼、材產量穩中有升,為釋放規模效益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1年,柳鋼成功開發高強鋼、海底管線鋼、冷軋高強雙相鋼等26個高端新品。全年品種鋼銷售比例達62.8%,高線工業用材全年銷售量逾20萬噸。如今,柳鋼產品正成為多個行業企業的“搶手貨”。
港珠澳大橋1/8的鋼材來自柳鋼;高強度新國標抗震螺紋、鐵標螺紋鋼躋身國內螺紋鋼產商“第一梯隊”;熱軋卷板通過中、美、法等8國船級社認證,西江黃金水道來往的近一半內河船用“柳鋼板”;高品質資源節約型J5A不銹鋼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板產品應用于吉利、本田、比亞迪、福特等汽車品牌;0.85毫米×1280毫米規格的鋼帶成功軋制下線,刷新了行業常規寬帶鋼熱連軋軋制成品厚度最薄的世界紀錄,成為全球熱軋鋼帶的“天花板”。
(動圖)圖為剛剛出爐的焦碳。周敏 攝
目前,柳鋼的主導產品為冷軋卷板、熱軋卷板、中厚板、帶肋鋼筋、高速線材、圓棒材、中型材、不銹鋼等,已形成60多個系列、500多個品種。
2021年6月3日,世界鋼鐵協會公開發布《世界鋼鐵統計數據2021》,柳鋼以粗鋼產量1691萬噸位列全球50大鋼企第20位,較上年提升5位。8月27日,柳鋼入選“2021年中國鋼鐵工業二十強”,排名第8位。9月25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中國企業500強,柳鋼位列191位。12月15日,獲評中國鋼企競爭力最高評級A+(極強)企業。12月21日,獲2021中國鋼鐵行業人力資本競爭力(組織效能)最高評級AAA+(極強)企業。
加快駛入“智慧鋼鐵”快車道 構建低碳宜居的“生態工廠”
工作臟、苦、累,工作環境重污染、高溫、高噪音……這些是不少人對于鋼鐵行業的傳統印象。在柳鋼,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為柳鋼插上創新翅膀,正有力的推動著柳鋼駛入“智慧鋼鐵”快車道,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升級轉型。
2021年9月30日,全國首個5G云上鋼廠落地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柳鋼、華為公司、廣西移動三方利用5G+云+AI等新基建技術,對鋼鐵生產全流程進行一系列創新應用的孵化,完成了11個業務場景的升級改造。
改造后,在柳鋼防城港鋼鐵基地冷軋廠5G創新工作室里,大屏幕上播放著5G攝像機實時采集的畫面,工作人員通過鍵盤和鼠標,遠程遙控生產線有序運作。
而在500多公里之外柳州本部的職工只需撥動手柄上的搖桿,防城港鋼鐵基地冷軋軋輥裝載機就可隨指令即時工作。
在生產融合上“云”端的驅動下,焊縫云眼質檢、5G+AI智能軋輥裝載機、5G遠控堆取料機、“設備云”預測性維護、5G+AR遠程協同、5G智能制造中心等陸續投用,為“智慧鋼鐵”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如今,沒有人會想到已經駛入“智慧鋼鐵”快車道的柳鋼,曾經由于工藝裝備落后,對所在的柳州市環境造成過不好的影響,以至到本世紀初,還引發市民“要柳州,還是要柳鋼”的爭論。
面對剜心之痛,柳鋼果斷調整發展思路,以全新的環保理念,走綠色發展道路。
近十年來,柳鋼不斷淘汰落后工藝,環保投入累計接近100 億元,大踏步朝著“生態柳鋼”的方向邁進。經過多年綜合整治,如今,柳鋼廠區內,天蔚藍、水碧青,草坪綠、花兒香,一座座廠房掩映在綠樹花叢之中,這樣的景象正取代傳統印象中地上污水橫流、粉塵漫天,空中黑龍、黃龍彌漫的印象。
一大群白鷺在柳鋼東門池塘上空自由翱翔。(柳鋼黨委宣傳部供圖)
每天清晨,在柳州市雀兒山公園的湖面之上,一群候鳥從水池邊掠過。每到遷徙的時候,大批白鷺會在選擇在這里棲息,印證著柳鋼正在成為一座低碳宜居的“生態工廠”。
目前,柳鋼正加快推進柳州本部超低排放項目改造,并制訂“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計劃2025年總體實現“碳達峰”,力爭 2035 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30%以上,2050年實現“碳中和”。
如今的柳鋼,“多基地、多業態”的發展格局業已成型,高質量協同發展,裝備水平不斷的升級換代將全面提升柳鋼的綜合競爭力,越來越多的新設備、新工藝、新崗位不斷涌現,這就是柳鋼那些“傳統”消失背后的秘密。